:::

最新消息

:::

【新聞】「互聯網+醫院」樣本:武漢協和醫院的線上線下聯通與大數據疊加

其他訊息
張貼人:網站管理員公告日期:2018-04-18
 「互聯網+醫院」樣本:武漢協和醫院的線上線下聯通與大數據疊加
21世紀經濟報導 陳紅霞 武漢報導

編者按

4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緩解看病就醫難題。4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曾益新介紹《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

兩次會議,都提到加快二級以上醫院普遍提供預約診療、檢驗檢查結果查詢等線上服務,允許醫療機構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複診等互聯網醫療服務;推進遠程醫療覆蓋全國所有醫聯體和縣級醫院,推動東部優質醫療資源對接中西部需求;探索醫療機構處方與藥品零售信息共享,推行醫保智能審核和「一站式」結算。健全「互聯網+醫療健康」標準體系,加快信息互通共享,強化醫療質量監管和信息安全防護。(陸宇)

 

 

「2017年春節節后第一天,醫院門診一樓里排滿長龍,而2018年春節同期,雖然門診人數大幅上升,但門診一樓人數大幅減少,大部分患者被分流到醫院各處按序診療。」4月17日,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下稱「武漢協和醫院」)門診辦公室主任袁莉回憶,為改變診療模式,武漢協和醫院在線上線下的互動和針對大數據的應用上,下了功夫。

4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政策例行吹風會裡,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曾益新解讀《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時也明確,我國將從醫療、公共衛生、家庭醫生簽約、藥品供應保障、醫保結算、醫學教育和科普、人工智慧應用等方面推動互聯網與醫療健康服務相融合。

「國家力推的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核心目的之一,是要解決醫療資源不平衡和改善患者的就醫感受,」武漢協和醫院院長胡豫表示,信息化手段將加快滲透進入患者就診、醫保支付等多個環節,還可減少就醫過程中出現的「挂號難」、「候診難」、「跑斷腿」等問題,通過預約診療、檢查結果在線查詢、醫院無紙化辦公等方式,可將醫療服務的負荷從線下部分轉移到線上,提高醫療機構提供服務的效率。

優化就診模式

4月18日,得知父親患上糖尿病後,劉敏第一時間安排父親來武漢確診,她抄起手機,打開武漢協和醫院微信預約挂號,填寫患者的初步病情和個人信息后,2分鐘內挂號成功,醫院推送的確認挂號信息中涵蓋了明確的就診序號、就診日期、就診位置、預約就診時間等詳細信息。

「最初,我以為就診當日到醫院后還需重新現場拿號,但意外被告知,當時預約的就診序號就是看病時的序號。」劉敏說,在就診過程中,詳細的就診都與父親的就診卡綁定,而科室叫號和檢查位置之間的指引,都得到院內顯示屏和貼紙等清晰指引。

更讓劉敏覺得體驗不同的是,在支付環節,窗口划價再繳費已被可用微信、支付寶、銀行卡等支付的自動繳費機替代,「全程所耗費的時間,包括檢查等待時間,沒有超過2個小時」,劉敏說,此前到大醫院看一次病至少需半天。

劉敏的體驗正是當前中國醫院體系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縮影。在移動支付等信息化手段為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醫療服務卻仍面臨著與互聯網時代發展不匹配的問題。但這些局面正在改變。

「從2009年起,我們啟動預約平台的設置」。袁莉介紹,從最初的電話預約到手機、網站、銀行、微信及針對老人特設的社區預約等,地域範圍也從湖北省逐步擴展至全球,為便於患者複診,還建立醫生與患者之間複診的「直通平台」。

進行線上挂號服務的平台之一的北京京醫通統計數據顯示,自上線以來,總挂號量達到2000萬以上,其中,2017年,通過該平台挂號總量達到1620萬,是2016年的3.67倍。

「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線上挂號就診」。袁莉說,10年來,醫院以提升患者感受為推動力,通過信息化的手段,建立了完善的精細化管理機制,如黑名單制度、爽約制度、實名制等,正式取消線上挂號線下再取號的模式后,真正打通線上線下就診系統,讓患者就診更輕鬆、方便。

早期信息化給醫院帶來的主要是供應鏈管理方面的優化。從事國內醫院院內供應鏈延伸服務的九州通見證過這一變化,「早在2009年,我們開始探索為醫院提供供應鏈延伸服務,」九州通醫療信息科技公司總經理鄭剛介紹,此前的醫藥公司一般將藥品送至醫院門口就不管了,醫院自建院內一級庫存放藥品,各個科室用藥則向藥房提出用藥需求后,由藥房統一向一級庫申請用藥,但全程非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情況下,在一線的醫生很難知道藥品的庫存情況。也容易出現資金的壓力、管理的難度和藥品的損耗等問題。但通過供應鏈延伸服務后,所有藥品入庫后的分揀存儲和庫存均可實時查詢,而醫院也不用大批量庫存藥品。至今,與九州通合作的醫院已達四十多家。

協和醫院計算機管理中心副主任周彬也介紹,當前,醫院的互聯網+健康醫療領域,已涵蓋多介質身份識別、多途徑分時段預約、多形式移動支付、全程手機就醫、全流程就醫指引、報告結果移動查詢、醫囑囑託服務、互聯網門診、遠程門診、社區醫生工作站等。

天風證券鄭薇團隊指出,《意見》強調了提高醫療服務效率的重要性,肯定了「互聯網+」既能實現線上導流,線下分流又能提高基層醫療機構醫療水平的作用。分級診療政策在我國已經推行多年,而面臨較大的問題就是基層醫療資源發展不足,包括醫療器械以及藥品齊全度等問題,而更重要的是基層醫生資源的匱乏。此次在政策頂層上肯定了遠程醫療對加快平衡我國醫療資源傾斜問題的積極作用,有助於增加遠程醫療社會接受度,有助於解決我國醫療資源不平衡問題,助推分級診療的加快推行。

大數據下的新模式

《意見》中還明確,我國將制訂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實現醫療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建立健全「互聯網+醫療健康」標準體系、提高醫院管理和便民服務水平、提升醫療機構基礎設施保障能力等五方面提出有關舉措。

「醫院的互聯網經歷了『連』、『網』、『互』階段,如今已進入智能化階段。」胡豫表示,武漢協和醫院在這些方面的探索早期從信息化起步,其中,流程管理上,通過信息化手段,特別是在用藥審批上,信息化的記錄可以讓用藥的審批更準確,而住院病人通過一個「腕帶」,門診病人通過就診卡,就可查詢所有診療信息。

《意見》中還明確,要加強行業監管和安全保障,對強化醫療質量監管和保障數據安全作出明確規定。

這裏主要涉及的是醫院的質量控制。武漢協和醫院醫務辦公室主任孫暉表示,信息化介入后,對醫生的考核不再僅僅是就診病例數量和投訴兩個指標,比如闌尾炎的治療中,會考慮到治愈率、低風險死亡率、就診平均費用等各類指標,可以給醫院和醫生及院內考核和決策提供依據。

「科室就診病種有無改變,葯佔比情況等所有詳細信息更加清晰。」孫暉補充,如此可完善和修訂科室管理,更加規範醫生行為,累積的病例數據也更加可靠,在疾病防治中發揮大作用。

孫暉舉例,多年前在安徽省和河南省規模爆發一種蜱蟲媒源性病,其他省份並不多見。但當年,武漢協和醫院的病例大數據統計中,突然出現連續3個月有6例患者疑似上述病症,醫院趕緊上報國家疾控中心,並同時院內組織專家尋找解決方案,隨後採用一種抗生素即可治療這一疾病,關於這一治療方法還被寫進國家針對這一疾病治療的指南。

東北證券聞學臣團隊也指出,「互聯網+醫療」旨在推動院內外醫療數據交互,實現區域內醫療機構數據共享,盤活和高效利用醫療數據資源。醫療機構信息化和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在於實現醫療數據積累和共享,是「互聯網+醫療」基礎,「互聯網+醫療」加速發展,推動醫療信息化和醫療大數據行業景氣度提升。



詳全文 「互聯網+醫院」樣本:武漢協和醫院的線上線下聯通與大數據疊加-財經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80418/26539530.html
 
最後修改時間:2018-07-31 AM 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