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大數據加機器人取代人力 3年後成衣廠看不到工人?
宏遠的台南廠與美國廠正在做什麼?葉清來陸續引進了真空吸布機、自動裁切機、模板縫紉機,以及掛在天花板上、可自動燙熨與分貨的運輸產線,因為這些自動化設備導入,成衣廠可省下一半人力。
上週,宏遠還舉辦了一場「成衣廠的智慧自動化」論壇,邀請來自中國、日本、台灣的自動化與雲端服務公司,分享全球各地成衣廠的智慧自動化新製程。
建置自動化設備,縮短員工培訓時間
這些來自日本、台灣與中國的業者正積極運用機器取代成衣廠裡的人工。例如,過去需要靠大量人力的車縫製程,是要將衣領、口袋、袖子等布料縫成一件衣服,也是成衣廠最難自動化的部分。
但葉清來說,現在他們使用模板機取代車縫工,只要把衣服夾在兩片塑膠版,塑膠版上開出動口,設定好縫製路線的縫紉機,就能按照路線完成縫製工作,「人的任務剩下擺上布料」。
全球最大的縫紉機公司日本JUKI則開發出能感測縫紉機送線,以及針線縫製力道的智慧縫紉機。以往縫製力道的拿捏,必須仰賴老師傅手動調整,但累積成大數據庫後,新手也能仰賴過去的數據,完成相同的工作。未來數據累積得夠多,機器也能自動根據衣服的款式,判斷該用哪種力道縫製。
「縫紉工很難找,而且要訓練很久,還容易被挖角走。現在有自動化設備,員工培訓的時間可以縮短,」葉清來說。
完成車縫後,掛衣服的人力也省了,自動調掛系統會把衣服掛在環繞於天花板的輸送帶,自動完成整燙與分貨。為NIKE與愛迪達供應商設計調掛系統的浙江衣拿公司,也正與阿里巴巴合作,把自動調掛系統導入電商的代工廠。
衣拿公司整廠規劃工程師張純龍說,由人力把衣服掛上衣架調掛系統後,衣架上裝有RFID系統,能依據不同的款式把衣服送到烘箱整燙,接下來再送往不同的站點,進行品檢與包裝等程序。過去沒有調掛系統,必須靠20~30位人力,現在僅需8人。
導入大數據與雲端系統,精準控管製程
接著大數據與雲端系統也會導入,上海秒優供應鏈管理公司總經理羅建軍說,成衣廠陸續完成自動化後,機台開始累積數據,能幫助管理者精確計算每個製程所需花費的秒數。
舉例來說,以往靠人力縫製,常會面臨員工縫製速度不一,或者請假缺工等狀況,導致交貨時間延遲。
但改以自動化設備縫製,每一件衣服、每一個縫製程序所需花費的秒數,都能精準算出。因此供應商交貨的時間以及是否有能力接下新訂單,管理者都能更精確的判斷。
羅建軍透露,自去年起,中國成衣廠的自動化設備需求開始「井噴」,「現在我們的行業,基本上業務量都排滿了,這個行業正在大規模改變。」
下單模式改變,加速產業自動化
成衣產業快速自動化,除了因為人力成本不斷提高外,品牌與電商業者的下單模式的改變,也是原因之一。
過去,品牌必須等第一線銷售團隊回報,才能知道銷售狀況。但台灣東洋紡公司JUKI縫紉機器課吳世烽說,包含耐基(Nike)與愛迪達在內,都開發了即時的線上供貨系統,可以蒐集哪一些衣服現在比較受歡迎,即時察覺產品的銷售狀況,即時追加訂單,這樣的作法也可以減少庫存。
此外,羅建軍說,以往中國大陸的電商業者,因為網路上的賣家眾多,導致品質難以控管。因此電商業者開始直接與工廠合作,甚至自己蓋起了新一代的智慧成衣廠,希望能直接賣衣服給消費者,也加速了自動化設備更新的速度。
目前,成衣廠自動化最難突破的關鍵是,機器手臂無法夾取「軟」的布料,曾試過真空吸取、靜電、針刺等方式夾布,但尚未有一種方式,能同時抓取不同布料,「這是目前自動化最大的難題,」張純龍說。
中國的自動化已經有一些進展,接下來透過數據,硬體與軟體的串連,將電商線上銷售與工廠自動化生產整合在一起。3年後,製造業最需要人力的成衣廠,可能真的要看不到人了。(責任編輯:吳凱琳)